北京大学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链接地址:

http://cvkeylabs.bjmu.edu.cn/

机构简介:

  本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北京大学,其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卫生部心肺内分泌调节肽重点实验室,1994年更名为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和调节肽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心血管重点实验室,并于2002年成立为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是国内心血管领域里研究心血管活性多肽、肾上腺素受体、代谢性核受体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实验室之一,其中主要PI构成的基金委代谢性心血管病创新群体已获得两次连续资助,已成为我国从事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实验室于2005年及2010年接受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检验和评估,评估结果都为“优秀”。

  目前实验室成员82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35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副主任技师25人,讲师及助理研究员14人。专业方向涵盖心血管临床、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环境、药理和生物信息学等各个方面。包括1名中科院院士、3名***、3名***基金获得者、3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个教育部首届心血管研究的“创新团队”(2004年)、1个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08年)、7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个北京市科技新星在内的高水平的精干研究团队。

  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近300篇,其中在Circ,Circ Res,PNAS, Cell Metabolism,Hepatology, Diabetes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20余篇论文。获得科技部973、国家基金委重点、重大等多种项目支持,包括3个973首席,12项重点项目,1个基金委重大项目牵头人,一个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1项(1169万)及一项美国NIH1RO1的5年期总经费为173万美元的随机对照人群研究项目。重点实验室PI多次参与临床指南及国家十一五至十三五规划制定。

  在国家“985”项目经费的资助下,实验室分别从结构、功能、代谢、组学、信息、模型、临床等方面相继搭建了八大公共平台,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总价值约5000万。近3000M2的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开放和共享程度达到100%。

  主要研究方向:

  一、揭示重大心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素

  重点针对我国最常见的环境致病因素-高盐高脂饮食、和国人高发的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目前突出的环境污染等,结合我国遗传疾病易感性相互作用的分析,寻找我国动脉粥样硬化人群特有的预警指标及诱发因素,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手段综合研究各种危险因素所致机体代谢紊乱的分子网络调控的分子机制,建立重大心血管疾病临床前病变检出指标体系与早期干预研究,为制定适合国情的早期预警和干预策略及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二、阐明心血管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及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系统探讨心血管活性多肽、花生四烯酸代谢、单氨基酸代谢、气体信号分子、代谢性核受体系统及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在重大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利用组织特异性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实验动物品系及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等动物模型,研究抗心血管疾病和逆转心血管再塑的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机制,为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三、明确心血管损伤与修复的机制

  紧密结合临床问题,综合多学科交叉优势,重点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心血管病变(如血管钙化、主动脉瘤、心衰、卒中)在疾病不同过程中的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信号传导和动态网络调控机制,发现新的药物干预靶点。

  四、建立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

  重点建立模拟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动物模型;建立和健全疾病相关的基于组学的多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探索基于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及其小分子调控RNA以病毒及非病毒载体进行组织特异性基因治疗的新方法;建立高通量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平台。